2023年4月中旬,中国生产柴汽比1.37,连续第8个月居于1.30以上,连续第7个月居于2022年平均水平1.33以上。
生产柴汽比上涨回到2021年之前水平,一是统计口径问题,二是原料结构的影响。
国内统计的汽柴油产量构成中,包括主营产量、独立炼厂产量、社会产量三部分。2021年中国生产柴汽比1.22,但尚有至少1500万吨走私柴油在统计之外,扣减掉净出口,再加入走私油后,最终2021年国内供应柴汽比为1.31。
2022年,走私柴油因利润亏损、疫情管控、稽查严格等因素大量萎缩至200万吨左右,国内炼厂柴油产量提升补充了其中大部分缩量,同口径算法下,2022年国内供应柴汽比为1.38。因汽油需求和产量萎缩,供应柴汽比高于2021年。
2023年1-4月,国内供应柴汽比为1.35,一季度柴油消费处于相对低位而汽油迅速复苏,供应跟随需求调整,柴汽比较2022年略有下滑。
独立炼厂的原料结构在近几年变化较大,进口配额原油核查、国产指标油核查、沥青利润较好、稀释沥青进项税可抵扣等因素,独立炼厂进口稀释沥青、重质原油、燃料油比例增加;同时少有单独的柴油生产装置淘汰拆除,且又有多套加氢裂化装置建成,柴油收率因这两方面因素提升,未来因原料问题甚至有继续提升的可能。
更严格和到位的检查之下,走私柴油量将始终处于低位,国内增产补充的必要性长期存在;独立炼厂原料构成、装置结构、甚至部分转型规划也决定其收率汽跌柴涨;即便国内柴油需求已早于汽油进入下滑阶段引发生产企业调整,但1.25以上的生产柴汽比或仍将延续1-2年时间,仅在柴油消费淡季短暂降至1.1左右。